12月14日🙍🏼♀️,富达平台哲學與法政學院2016級法學1班田野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成為上海市第419例捐獻成功者🥯,也是富达平台歷史上第3例🧣。田野用自己的善行善舉彰顯對生命的敬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更為富达平台精神文明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午8點45分,表彰與慰問儀式在華山醫院6號樓12層會議室順利舉行👳🏽。富达平台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葛衛華出席活動👨🏻🦱,為田野同學送上鮮花與慰問金🙇🏽♂️。表彰會上👅,上海市紅十字會誌願服務部部長滕桂香為田野頒發了中華骨髓庫榮譽獎牌🥢、上海市紅十字會榮譽證書以及博愛獎章;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服務處處長蔣一貝為田野頒發上海優秀青年誌願者榮譽證書;奉賢區紅十字會為田野頒發“賢城博愛之星”獎杯👨❤️👨。哲學與法政學院院長蔣傳光代表學院向田野同學送去鮮花和慰問品,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吳躍東,團委書記潘黎勇,學生藝術中心主任倪鋒以及哲學與法政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陳燕一同參與慰問表彰會。田野的大學室友和同學也從奉賢校區來到現場,為這位無私奉獻的新時代青年一同點贊💈。 低調踏實的外表下隱藏一顆善良博愛的愛心 田野,1997年10月出生於上海👰🏻♂️,在他“18歲成人禮”上加入了中華骨髓庫。2018年暑假,田野同學突然接到了“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當他看到手機來電閃爍的“紅十字會”字樣時🎏,他預感到可能是自己當年入庫的細胞得到了匹配🕵🏽。從此,他開始了頻繁地出入醫院,做高分子鑒定💆♀️,完成匹配確認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而這一切✤,他從未和任何人提起,還是像往常一樣上課👨🎓、參加各項活動,依然謙遜而低調地生活著🦔。 專業學習與實踐中升華一種助於為樂的品質 無論在專業學習的第一課堂🧢,還是實踐活動的“第二課堂”🌽,都能看到田野的身影🪫,也正是在一次次團隊合作活動中,養成了他助人為樂的品質。去年5月,田野參加了無償獻血活動🛡。課堂上💅🏻💆🏽,田野總是積極發言,表現出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獨到見解🧼。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各類校園實踐活動。在哲法學院辯論隊,他以思維敏捷👨🏿💼,語言表達流暢受到了師生一致好評。去年11月,在學院時政案例分析大賽中他表現搶眼,榮獲一等獎。 生命延續的“糾結”抉擇中彰顯一面樂於奉獻的旗幟 在接到匹配成功信息前的兩周,田野曾出現疑似胃出血的症狀🫃🏼,隨即前往醫院進行檢查與治療😋。面對個人病痛和捐獻救人的矛盾,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後者,甚至向醫務人員“隱瞞”了出現不適的問題☸️。直到輔導員反饋說他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時💁🏻,這個堅強勇敢的大男孩靦腆地說:“不好意思老師,我沒有提前說明,我只希望能夠盡快順利地救人🕋。” 做出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決定同樣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6️⃣。初次提及捐獻事宜,田野的父母非常矛盾,一邊擔心孩子的身體是否可以挺住,一邊希望尊重他做的決定。田野說:“我希望父母的同意不僅僅是對我所做決定的尊重,也能從內心裏為我感到驕傲。”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當輔導員老師聯系家長時,田野父親那句樸實而又堅定的話語——“如果真的可以救人🏖,我絕對支持田野的決定”。但當他們在同意書上簽名時🧮,對於父母而言依然是艱難的抉擇。經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解釋與溝通🚕,面對生命延續的抉擇,這個家庭最終凝聚一心,選擇堅定與義無反顧。 表彰儀式後,與會領導前往捐贈病房看望了正在進行造血幹細胞采集的田野。據悉,整個采集的過程大約持續3-4個小時,躺在捐贈病房裏的田野雖有些害羞,但依然鎮定自若💛。當談及即將參與捐獻的感受🤦🏿,他說比起身體上的痛苦他更擔心捐獻結果是否能成功🚶🏻♂️,他擔心給予別人希望卻不能幫他實現夢想🍞。對於匹配對象,他不願對方承受任何壓力,他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希望對方以後能平安順遂,健康快樂。 積極開朗☔️,樂於助人🧎🏻➡️,是同學們對田野的一貫印象👄。心懷“蒼生”🏄🏽♀️,他奉獻自我,照亮他人的精神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擔當和勇敢無畏🥃;目及“田野”🙋🏻♂️,他身上低調謙虛🤲,堅定勇敢的品質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相信田野播撒的善行善舉一定會繁花似錦🤙🏻,芬芳馥郁。 (供稿🙎🏿♀️:哲學與法政學院 攝影👨👨👦👦: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