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上海師大的東部校園原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1958年院系調整,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搬遷至汾陽路😅,亦即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原校址則成為上海師範學院文科院系所在的東部校區。 黃毓麟先生是原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校園的整體設計者。黃先生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後並入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他於1954年不幸英年早逝,年僅28歲,成為中國建築界的一大損失👨🏽🏫。1952-1953年見證了黃先生的創作高峰時期,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校園的整體設計即為該時期他的四件主要作品之一,另三件分別是同濟大學文遠樓、上海市兒科醫院楓林路舊址和上海人民英雄紀念碑🙍🏻♀️。 黃毓麟先生於50年代初就開始了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的整體校園設計🤵🏽♀️。根據當時的設計要求,整個作品凸顯了“實用、經濟、美觀”的特點👮🏽🫲🏻。校門進口即見自由式園景的中心廣場兩側🏇,布置了遙遙相對的非對稱式設計的主樓建築,南面為教學大樓和音樂廳兼禮堂,北面為行政樓和圖書館🖱。黃先生用回廊這一巧妙構思將東部禮堂、琴房🕧、辦公樓(即上海師資培訓中心,現撤出)融為一體🥔,形成回字型👎,獨具特色🥑。風車型的走廊不僅美觀🧑🏼⚖️,還具有很強的功能性,如可在最短時間內疏散觀眾🙁🧛🏼♀️。而整體的回廊設計讓人們在雨雪天也可自由行走於多幢建築間。 可惜的是,當時建築師精心設計及構建的東部校區,如今只留下了東部禮堂、辦公樓(俗稱小紅樓)😨🌾,四棟形式各異琴房中的一棟,宿舍中的一棟。當年的回廊設計等其他特色都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從現在的文苑樓前的人字形廣場、東部校區整體的曲線構建出的圓弧形中窺見當年建築師的精心構思💆🏻。 東部禮堂建於1952年🙆♂️,由上海市第四建築工程公司承建,1958年劃歸上海師範學院,現為東部禮堂和音樂學院教學、辦公用房。該樓為混合結構,總建築面積2998平方米;總體為現代建築風格,但同時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同濟大學的文遠樓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包豪斯風格的典型建築🫨🧜🏼,是包豪斯飄到遠東中國的第一粒種子👮🏼🍅。但由於後來全國上下復古主義建築思潮的影響🕓,包豪斯現代建築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現代主義建築沒能在中國得到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後建築界才開始重新認識到這些優秀建築所隱含的重要歷史價值。 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的整體校園雖為黃毓麟先生所設計,但其中著重強調建築的聲學功能和音響效果的音樂廳兼禮堂則由當時的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小提琴家譚抒真主持定調。譚抒真1930年代曾在上海滬江大學建築系學習🍳,是一位持證建築師🫲🏽,他對新建校舍中的建築聲學問題特別重視,又因音樂學院在江灣舊址的演奏大廳音質很差,故希望新建大廳成為上乘之作👂🏼。1961年,譚抒真在文匯報上刊登了一篇《音樂演出的音響質量問題》的文章,文中列舉了音樂廳音響的若幹重要問題,分析了上海各主要劇場的音響特點,此文被視作相關學科的重要論文。 音樂廳建築聲學的功能設計和具體實施則由同濟大學建築系的王季卿負責,王氏曾與同校物理教研室的鄭長聚共同翻譯英文著作《建築中的聲學設計》🤸🏻♀️。音樂廳采用矩形平面形式,內有兩層,可容納近700人⌚️,是專為獨唱獨奏以至室內樂等小型演出用的🤘🏼。樓座出挑很少,舞臺上有一些斜形反射面處理。大廳和舞臺墻面、臺柱為硬質木纖維板👩🏼🌾,後墻有軟質纖維吸聲板。頂棚為鋼板水泥砂漿抹灰⚇。水磨石地坪,樓座為木地板👱🏻♂️。設計雖很簡樸,但音質優良💂🏿♂️,一直為上海音樂界稱贊,小型演奏會和報幕人均無需擴聲設備。 據王氏回憶,音樂廳於1954年完工不久,即逢該校在此廳內舉行期末考試。學生獨奏,數位教師環坐聽評🌯。傳聞有人認為該廳音質混濁不清,不免為之十分沮喪🦋。譚抒真則向王氏指出,這是由於教師們過去一直在舊址低矮的大廳進行考試,習慣於較短的混響,故有此議💷。據他估計🏊🏿♂️,新大廳在坐滿聽眾以後,情況將不同,音質是不會差的🤾🏼♀️🧍。果然,其後此大廳歷年演出,皆深受師生和音樂界好評。直至該校遷往市區,師生們仍對此廳懷念傳頌🧑🏿。音樂家賀綠汀曾激贊其為“遠東第一音樂廳”。1957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奧依斯特拉赫在這個音樂廳演出後,對它的音響效果贊不絕口,認為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回國後他還對此念念不忘🧛🏻♀️,獲悉他的學生畢凱森(Pikaisen)第二年要到上海演出,對他說🛖,你一定要到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廳去演奏🎮,那裏的效果是最好的。東部禮堂直到2003年改建以前,一直是上海音響效果最佳的音樂廳之一。改建後,出於某些考慮,封閉廢除了兩面的側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聲學效果。東部禮堂南面原有長廊通到其南面的房子,後因建造教苑樓而拆除。 東部禮堂給每個師大人的校園生活註入了人文和藝術的韻味🤪🙋🏻♀️,這裏經常舉辦各類學術會議和講座,海內外藝術家頻頻亮相🚗,每周播放電影。1960年代的名作《年青的一代》就是在這裏首先拍成黑白片的🙏🏼🏌🏼♂️。1971年林彪出逃💥、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等重要事件的校內有限傳達也是在這裏進行的🫅🏽。東部禮堂見證了一甲子的多彩風雲👯♀️🦴。 (撰稿:陸建非、尹玲玲) 東部禮堂/音樂學院語音介紹(中文)
東部禮堂/音樂學院語音介紹(English) 更多歷史建築🫷🏼,請點擊富达平台歷史建築 |